成就之五: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日期:2015-05-27 浏览次数:253
“十二五”期间,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以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为总要求,围绕学院中心工作,着力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道德品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点面结合全员参与
完善党委领导下各部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协调配合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网络。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落实大学生思政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狠下功夫、全力推动,积极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工程。根据思政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变化,通过集体备课、参加国家与省级培训、院校交流、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专题授课、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社会实践等有效形式;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把课堂教学与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成绩评价上,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班级评价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与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表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改革,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方法。坚持学生党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龙头地位,构建院系两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体系。重视学生典型的挖掘和培育,用身边人、典型事教育和影响大学生。以中国梦主题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和重大纪念日、文明寝室创建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创新工作平台,推进思政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质量显著提高。做好辅导员的选聘配备工作。在保证数量、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提升队伍的学习研究能力与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质量。通过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调研、支持辅导员在职进修和提高学历、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鼓励辅导员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和科研活动等,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培训。此外,班主任、专业教师、党政干部和学生骨干等队伍建设水平也不断提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以生为本理念引领创新学生管理
坚持“以生为本、爱字当头、严在其中”的学生管理理念,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建设师生服务中心,完善“奖、贷、补、助、勤”五位一体的奖助学体系。坚持“定期排查、重点帮扶、实施跟踪”,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对心理有障碍、家庭有困难、学习有压力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完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坚持制度管理、目标导向、榜样引领,学风校风优良。
三、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彰显经贸特色
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按照“德能并举、商学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立情商教育、公益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努力构建涵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定期开展情商成长营、高雅艺术进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素质教育活动。2013年启动“志愿者之校”建设活动。学院青年志愿者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西博会等大型赛会的服务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多项荣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志愿者服务品牌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学院荣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筹办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生社团——“旭日武道”协会获“全国百佳体育公益社团”称号。
四、创新创业教育力促学生满意就业
以大学生创业园、创富中心等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依托,构建了三阶段推进、三课堂联动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不断完善“面向全体、融合专业、文化引领、强化技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资金扶持、制度保障、培训(导师)引导、基地实战、氛围推动的“五位一体”模式,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学生创业园每年滚动孵化企业30余家,直接参加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的学生超过2000人次,培养创业团队190个。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突出。成功承办了第四届全省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彩虹人生”首届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2013年获 “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