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建设以点带面均衡发展
学院现有高职专业28个,涵盖《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4版》19个大类中的10个专业大类,23个专业类,其中财经商贸大类共有11个专业。“十二五”期间,学院专业设置形成了以服务现代商贸流通业的财经大类专业为主体,凸显农村商贸流通特色的化工与生物、食品与粮食专业为补充,旅游类、教育与体育类以及计算机、装备制造类文工专业平行发展的专业布局;形成了以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和省级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专业为拓展的专业建设格局。以“科学定位、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创建品牌”为原则,按照“强化专业群、优化专业方向、适度发展新专业”的思路,专业建设面向浙江省现代流通业,紧密结合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发展为着眼点加强专业建设,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建设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优势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中外合作专业方向。通过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和督导的组织机制,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学院专业建设水平。
二、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成效显著
学院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在“德能并举,商学合一”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为保障,以学生为本,努力开展因材施教,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动小班化教学、分层分类教学等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课程分类建设、专业群建设与评价、中高职衔接项目,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加强学生学业指导,促进师德学风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精品课程6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6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级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0项。在学院层面,提出了强化“人文素养、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三强化”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能胜任岗位,还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3环节、3合一”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构建了“三阶段推进,三课堂联动”的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实践条件改善助力技能提升
以学院统筹规划、专业高度共享的思路集中优质资源强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确立了“三合一”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思路,即建设理实一体化的专业实训室,实现学做合一;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合一;多方合作建基地,实现双业合一。截至2014年12月,建成了经济与管理实训基地、外国语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生物与食品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汽车与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等五大校内实训基地,116个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建筑总面积达3.6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19亿元,建成了以光纤为主干的千兆基地以太网络。”十二五”期间,共承办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70多项,其中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华茶艺技能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竞赛3个赛项和首届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全国性比赛,因其出色的组织工作获得了主办单位和参赛院校的普遍好评。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奖项79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6项(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及优秀奖4项),省部级奖励758项。
四、四方合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
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合作办学理事会为依托,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提高建设质量。与浙江兴合集团、杭州世纪联华集团等知名企业深入合作,构建了资源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了浙商创业园、经贸淘宝城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了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和具有国家检验资质认证资格的开发区食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1、多方受益,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场所。以学院提供场地、人才、教育资源,政府资助、冠名、政策引导,企业入驻、经营的合作方式,扩建了杭州经济开发区电子商务创业园及大学生创业园,创立了浙商创业园,形成了“创富中心”、“大学生创业园”、“浙商创业园”三级递进的创新创业孵化场所,浙商创业园成功吸引了28家电商企业进驻,使入驻企业与学院的专业紧密对接,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实行考核奖励机制,设立校企合作贡献奖和企业诚信奖,激励各入驻企业踊跃接纳学生实训,认真实施实训过程管理。各专业根据企业生产任务组织教学,企业的高级员工被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学院专业教师被聘为企业技术顾问,实习实训学生则成为企业准员工。目前,园区每年能满足我院数百名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和就业。
2、筑巢引凤,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各专业依托发展理事会四方合作平台,引进与专业群紧密结合的企业入驻校园,以“教学公司”、“教学车间”等多种形式建设12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能接纳数百名学生顶岗实习,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分散、轮岗难的问题,在实习项目、实习时间和实习岗位轮换等方面有更多保障。学院建成了“经贸淘宝城”,引入淘宝网、支付宝等优质的企业资源和文化,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项目研发中心,并承接企业的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服务外包项目进入基地,进而建立起“专业群+基地+项目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校内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实现了电子商务网页设计、软件工程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形式由仿真实训模式向真实项目实战模式的转变,为“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重要的保障。学院还与浙江兴合集团、杭州联华华商集团共建兴合学院、联华学院等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培养。
3、互利共赢,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共建有校外实训基地239个,其中紧密型实训基地47个,每年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4000余人次。各专业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探索适合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多管齐下推进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酒店管理专业开创“兼职—实习—就业”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唐宫集团合作“唐宫餐饮职业经理人订单班” ,开展工学交互见习活动;金融保险专业太平电销实训基地通过“训练班”+“订单班”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还与杭州爱信诺航天信息有限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开展ATT培训,安排实习、推荐就业、跟踪辅导等一站式服务。此外,学院还以小资金撬动大资源,通过有针对性地在校外企业投入部分资源,建设经贸东茶学院,使企业的厂房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企业的设备变成学生技能训练的工具,企业的优秀员工成为学生的指导老师。
4、产教融合,构建实践育人创新平台。学院和全国供销总社、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开发区质监局等部门合作建设具有国家检验资质认证资格的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是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校、政、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按照“优势互补、重点推进、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发区招商局为我院师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扶持,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到招商局进行挂职锻炼,为跨境电子商务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学院还与杭州桐庐百岁坊素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实现人才、设备、技术、成果“四共享”。
5、务实创新,创建跨专业综合实训基地。与软件企业联合开发了跨专业综合实习平台,建立高度仿真的经济环境,在相应软件支撑平台辅助下,学生进行多角色的虚拟企业经营和管理,在仿真的商业环境下扮演工商、税务、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物流、招投标、制造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等角色,从事工商注册登记、纳税申报、银行贷款、财务审计、物流组织、招标投标、产品生产销售等业务,体验从企业创建到经营、管理、参与竞争的全周期活动。通过多轮转换角色的实训,熟悉与多个相关专业对应的核心能力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操作内容。
五、国际合作拓展开放办学领域
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德国石荷州经济学院、台湾德明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高校在学分互认、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办学,举办 4个中外合作专业方向。”十二五”期间共派遣教师175人次到合作院校深造,引进长短期外籍专家、教师98人次,引进57门外方课程,有81名学生毕业后被海外合作院校录取。